從四月中起的一連八個星期天,我也會和友人W合作教一個青少年主日課程,上這個課程的所有學生算起來也是我的學弟/學妹,全也就讀於我的母校,在上星期的一課中,偶然間聽到一個久違了的名詞--"雙鳳","雙鳳"同是英文老師,而其中一鳯--亞鳯老師,正正是我生命中的一位恩師。
小時的我很腼腆,只和很少的同學有所接觸,我當時的想法是,可以的話,老師是長輩,和老師的接觸越少越好,所以雖說她是我的恩師,唯還是很少和她作個人接觸的,有緣地,她在我中三至中五也是我的英文老師,關於她所教的英文文法,在差不多十年後的今天,我已忘得一乾二淨了,唯有關她的兩個片段,卻每次在聽到她的名字時,在我的腦海中浮現。
第一個片段,是發生在中四或中五的,很清楚的記得在地理堂上,一位校工把紙條遞給地理老師,地理老師收到後大聲宣佈:"XXX(筆者名字),請在小息時到教員室見亞鳯老師",我聽到後十分錯愕,在我概念中,要在小息見老師多半是學生犯了錯,但我卻想不出我犯了什麼錯,只好在小息時對教員室通知她出來並戰戰兢兢的等待.......
她一出來便憂心忡忡的對我說:"你今天早上的聆聽測驗後面的部份差不多全部也錯,這份不合格呀!"
我的心裏想:"哦? 是為了這事嗎? 這個我早已預計之中。"
我回答說:"是呀,因為當時我的耳機後半部份開始沒有電...所以聽不到測驗內容....."
老師緊張的說: "那你為何沒有舉手呢? 可以安排後備耳機的嘛...你現在不及格了.........."
我只說:"我不知道可以舉手幫忙........" (呵呵....那時的我就是這樣,一來不喜歡要人幫,二來不敢要人幫.....)
老師緊張地再叮嚀我下次遇見類似事件是叫人幫助後,便返回教員室了。我雖只以冷冷的回答回應她緊張的提問,但我實是感到受寵若驚,這事直到十多年後的今天,在不少記憶已遺忘了的今天仍然印像難忘。
第二個片段是一次她在"週會堂"上分享她的見證,那實在是一個讓我對人生有很深切體會的見證,亞鳳老師的臉絕不好看,說實的,有些皮和整塊臉格格不入,實在有點駭人,但當時的我不曾想到這張臉的背後有著這麼戲劇性的故事...........
她先腼腆的說年輕時的樣子是挺漂亮的,她認識了一位男子,但家人們認為這位男子不大好,反對他們交往,但她執意與他交往,甚至不惜與家人"反面"而遠嫁外國。嫁到外國後,生了一個女兒,唯好景不常,她後來在一次石油氣爆炸的意外中嚴重燒傷,原來她那張難看的臉是燒傷的痕跡.....失卻了佳容美貌,換來的不是丈夫的悔疚和安慰,而是丈夫的冷落,後來丈夫和她離婚,灰心失意的她還要作單親媽媽照顧女兒,她曾請了工人照顧女兒,但工人卻照顧不周,曾讓她在洗澡時燙傷,她在十分灰心失意和對前景充滿憂慮的時候,偶然地聽到教堂的鐘聲,她感到很平安,及後聽了福音並成為了基督徒,她很感到神的真實及幫助,她努力進修,跟著怎樣? 我也不大記得了,大概是學有所成,回來香港並在我們的學校裏教英文,還有成功的把她的女兒養育成材吧。
看事的確不可看表面,每個人的背後也有著不同的故事,我想她完全有權因這悲慘的經歷後充滿怨懟,但她卻沒有這樣做,我所看到的是很有韌力生命,也從她身上看到神的真實及作為,這實是美好的見證,也是讓學生對生命上了寶貴一課的恩師。
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
現代魯迅
談起"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",不其然想起了友人A,認識友人A是在中學預科時,當大家還視歌星為崇拜對像時,他卻崇拜魯迅,飽讀魯迅的文章,不知是否真的"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"的關係,他的中文水平相當了得,常獲中文老師所讚賞,功課常被視作"範例",與此同時,身上也同是流露著一股"傲氣",這股"傲氣"不是指他不易相處,事實上他還是平易近人的,但是怎麼形容呢? 就是一種讓人感到他可是那種可"橫眉冷對千夫指"的人吧(事實上他的眉的確可又橫又粗的)! 所以當時同學們給他安了一個"花名"(䁥稱)---"魯迅"。
中學畢業後,同學各奔前程,和"魯迅"的聯絡已少了很多,但有緣地,他在大學二年級時開始在我的教會聚會,闊別兩載,再見到他時,傲氣雖猶在卻已衰減了不少,增加了的,是一份成熟穏重,其成熟程度在團契中可謂鶴立雞群,故在團友中得了一個新"花名"--"爸爸"。(註1)
及後,這位"魯迅"結識了一位"烈女"(註2),並與她沐浴愛河,有趣地,這位"魯訊"的傲氣越發衰減,很少再看到他那"橫眉冷對千夫指"的一面,取而代之的,是他那"俯首甘為孺子牛"的一面。誰是"孺子"? 當然是那位"烈女"了。猶記得,和他們一同外出時,不時也見到他因著"烈女"的一句說話而"忽然轉軚",不時為"烈女"作揚聲器(就是大聲地向大家重覆烈女的說話),不少場境看起來確是叫人諦笑皆非的。及至他倆結婚,性格腼腆的他在婚宴中,在各賓客面前宣讀愛的宣言(註3),更自製浪漫驚喜,在婚宴前數月苦學結他,然後自彈自唱一曲"Perhaps Love",依人看在眼裏,當然甜在心頭。
婚後,他倆過著幸福的生活。這位在依人前缺少了傲氣的現代魯迅像誰? 友人W-一位在近來才認識魯迅的友人--曾這樣形容他: "哈哈,他很得意,很像叮噹!"
從"橫眉冷看千夫指"到"俯首甘為孺子牛",我們可看到現代"魯迅"成長至"叮噹"的經歷。
註1: 不幸地,筆者因與他同組,又因和他在一項大型活動中同作組長,身受其害,慘被戲稱為"媽媽"...所謂有仇不報非君子,你該猜到此文的目的了吧! 笑~
註2: "烈女"一詞只是文學修辭, 事實上,現時的烈女已變得比以前溫柔體貼的多了,請"烈女"別向我尋仇!
註3: 當中印像深刻的一句為"其實,回想起來,我有什麼東西值得她的愛呢?"
中學畢業後,同學各奔前程,和"魯迅"的聯絡已少了很多,但有緣地,他在大學二年級時開始在我的教會聚會,闊別兩載,再見到他時,傲氣雖猶在卻已衰減了不少,增加了的,是一份成熟穏重,其成熟程度在團契中可謂鶴立雞群,故在團友中得了一個新"花名"--"爸爸"。(註1)
及後,這位"魯迅"結識了一位"烈女"(註2),並與她沐浴愛河,有趣地,這位"魯訊"的傲氣越發衰減,很少再看到他那"橫眉冷對千夫指"的一面,取而代之的,是他那"俯首甘為孺子牛"的一面。誰是"孺子"? 當然是那位"烈女"了。猶記得,和他們一同外出時,不時也見到他因著"烈女"的一句說話而"忽然轉軚",不時為"烈女"作揚聲器(就是大聲地向大家重覆烈女的說話),不少場境看起來確是叫人諦笑皆非的。及至他倆結婚,性格腼腆的他在婚宴中,在各賓客面前宣讀愛的宣言(註3),更自製浪漫驚喜,在婚宴前數月苦學結他,然後自彈自唱一曲"Perhaps Love",依人看在眼裏,當然甜在心頭。
婚後,他倆過著幸福的生活。這位在依人前缺少了傲氣的現代魯迅像誰? 友人W-一位在近來才認識魯迅的友人--曾這樣形容他: "哈哈,他很得意,很像叮噹!"
從"橫眉冷看千夫指"到"俯首甘為孺子牛",我們可看到現代"魯迅"成長至"叮噹"的經歷。
註1: 不幸地,筆者因與他同組,又因和他在一項大型活動中同作組長,身受其害,慘被戲稱為"媽媽"...所謂有仇不報非君子,你該猜到此文的目的了吧! 笑~
註2: "烈女"一詞只是文學修辭, 事實上,現時的烈女已變得比以前溫柔體貼的多了,請"烈女"別向我尋仇!
註3: 當中印像深刻的一句為"其實,回想起來,我有什麼東西值得她的愛呢?"
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
謠言
友人向我訴苦,說他得知有人在他背後造謠,造謠的事不但不是事實,更被友人認為是恰恰相反的陳述,友人縱然明白"行得正,企得正,就唔怕人講"的道理,也知伸冤在神,不需想太多,也不應作出報復或澄清(事實上是友人也知無門路可澄清之),但心中還難免不是味兒,還"晝夜思想",擔心不認識他的人的對他印像變差,而心有不忿也實在在所難免,有冤無路訴下,唯有向我訴苦。
我相信友人的確沒有作謠言所說的事,原因除了是因他有學養及秉乘"對事不對人"的方針外,主要還是知道他可是位不折不扣的懶人,謠言所指的事十分無謂,我想友人寧願把時間用來睡覺,也不會作那事。(這個原因可怪了吧?)
我十分同情友人的遭遇,我對他表示相任,對他好言安慰,又說些"謠言止於智者"和"日久見人心"這些老土卻實在的說話給他一些鼓勵,他也感謝我的信任及支持,不過,我猜想他的心情該仍會繼續被此事困擾一段時間的了。
回家時,突然再想"謠言止於智者"這話,心中還是挺認同這句說話的,然後腦海想起我曾因B君一段引述C君的話而不其然對C君的印像大打折扣,回想起來,自己對C君認識不深,自己又沒親耳聽過那段說話,為何這麼深信B君呢? 真相也許已石沉大海,只嘆世上"智者"實在不多,自己也作不了"智者",止息謠言,只盼友人能早日脫離困擾。
又想起魯迅的一段說話-"橫眉冷看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"。橫眉冷看千夫指? 難! 俯首甘為孺子牛? 更難! 要做到這話的境界雖難,唯這話仍絶配銘記作人生的格言。
我相信友人的確沒有作謠言所說的事,原因除了是因他有學養及秉乘"對事不對人"的方針外,主要還是知道他可是位不折不扣的懶人,謠言所指的事十分無謂,我想友人寧願把時間用來睡覺,也不會作那事。(這個原因可怪了吧?)
我十分同情友人的遭遇,我對他表示相任,對他好言安慰,又說些"謠言止於智者"和"日久見人心"這些老土卻實在的說話給他一些鼓勵,他也感謝我的信任及支持,不過,我猜想他的心情該仍會繼續被此事困擾一段時間的了。
回家時,突然再想"謠言止於智者"這話,心中還是挺認同這句說話的,然後腦海想起我曾因B君一段引述C君的話而不其然對C君的印像大打折扣,回想起來,自己對C君認識不深,自己又沒親耳聽過那段說話,為何這麼深信B君呢? 真相也許已石沉大海,只嘆世上"智者"實在不多,自己也作不了"智者",止息謠言,只盼友人能早日脫離困擾。
又想起魯迅的一段說話-"橫眉冷看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"。橫眉冷看千夫指? 難! 俯首甘為孺子牛? 更難! 要做到這話的境界雖難,唯這話仍絶配銘記作人生的格言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